|
|
|
套 號: |
常用136 |
發行日期: |
民國102年04月17日 |
全張枚數: |
100(10×10) |
用 紙: |
燐光郵票紙 |
繪 圖 者:
|
柯鴻圖 |
小全張張幅: |
(公釐) |
小全張票幅: |
(公釐) |
|
承 印 者:
|
中央印製廠 |
票 幅: |
24 × 32 (公釐) |
刷 色: |
彩色 |
印 法: |
平版 |
齒 度: |
13 1/2 × 12 1/2 |
小全張齒度: |
|
|
|
>
相關圖片:(郵票圖如果可以點入,可顯示大全張圖) |
常136.9 |
常136.10 |
 |
 |
8,500,000枚 |
3,900,000枚 |
常136.11 |
常136.12 |
 |
 |
900,000枚 |
9,000,000枚 |
預銷首日戳套票封 |
 |
|
>
說明: |
繼101年1月12日、102年1月17日發行2套「漿果」系列郵票後,續以臺灣茶藨子、福木、咖啡、耳葉菝契為題材,規劃「漿果郵票(續2)」1組4枚。郵票圖案簡介如下:
一、臺灣茶藨子(面值1元):又名臺灣醋栗。分布於全臺海拔3,000-3,900公尺高山地區如奇萊山、雪山及合歡山等,最常見於雪山東峰附近的冷杉林下。為落葉灌木,葉廣圓形,鋸齒緣。花呈白色,萼片淡綠。漿果為長橢圓形或球形,狀似小燈籠,成熟後呈紅色,可食用,酸中帶甜,為美味的野外求生植物。
二、福木(面值15元):又名福樹。全臺各地普遍栽植,自生於臺灣南部海邊及綠島。為常綠中小喬木,因葉形、葉色酷似日本古代貨幣「小判」而得名。葉長橢圓形或橢圓形,全緣,革質。雌雄異株, 8、9月間雌株開花結果,花色黃白。漿果為扁球形或近似球形,成熟後呈橙黃色,不可食用。
三、咖啡(面值17元):分布於花蓮舞鶴、東勢林場、惠蓀林場、臺南東山、雲林古坑、嘉義阿里山、新竹及苗栗一帶。為半遮陰性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葉革質,長橢圓形,全緣,呈波狀。花冠白色,具茉莉花香。漿果為卵形或橢圓形,成熟後呈紅色,內含1~2粒咖啡豆,可研磨成咖啡粉供沖泡飲用。
四、耳葉菝契(面值20元):分布於海拔1,500公尺的森林、灌木林、山谷背陽面及潮濕的斜坡上。為蔓性灌木,葉卵形至橢圓形,全緣或波緣。繖形花序腋生,開10-30朵花。漿果為球形,黃綠色,成熟後呈暗紅色,可食用。
|
附帶發行: |
(1)首 日 封(小型) | 每個新臺幣2元 |
(2)貼 票 卡 | 每張新臺幣5元 |
(3)護 票 卡 | 每張新臺幣5元 |
(4)活頁集郵卡(連護卡套) | 每張新臺幣8元 |
以上均自民國102年4月15日起開始發售。 |
|
(5)預銷首日戳低值封 | 每個新臺幣3元 |
(6)預銷首日戳套票封 | 每個新臺幣55元 |
以上均自民國102年4月17日起開始發售。 |
|
|
>
附註: |
|
|
|